我是誰?我在哪裡?一致性是敏捷組織的真實策略
將 通靈力(向外感知)與覺知力(向內觀照) 這兩種能力結合,是一個極其深刻且強大的組合。它讓組織不再只是一個對外部刺激做出反應的軀體,而是一個擁有自我意識、能夠進行內外校準的完整生命體。
如果說通靈力是組織的 「望遠鏡」,用來觀測遙遠的市場星系與迎面而來的趨勢彗星;那麼覺知力就是組織的「陀螺儀與GPS」,讓組織清楚知道自己正站在什麼樣的土地上、自身的重心是否穩固、以及精確的座標位置。
只拿著望遠-鏡(只有通靈力),你會看到機會,卻可能因腳步不穩而摔倒。只校準GPS(只有覺知力),你腳下安穩,却可能對即將到來的風暴視而不見。
兩者結合,會產生 「校準後的視野」,讓組織從「我知道外面發生什麼事」,提升到「我知道這件事對『我們』意味著什麼」。
一個真實的策略,是實現了從「環境」到「自我」所有邏輯層次垂直對齊(Vertical Alignment)的狀態。這句話聽起來很抽象,但它描述的是一種極其強大且充滿能量的組織狀態。
策略的「垂直整合」:從根源到行動的黃金線
我們可以將組織的策略想像成一個完整的生命系統,它透過 NLP 邏輯層次實現了意義的「垂直整合」:
一個「不真實」的策略,其問題往往出在這些層次之間的斷裂。而一個真實的策略,則存在一條清晰可見的**「黃金線」,能夠從任何一個基層員工的日常行為**,一路向上追溯到組織存在的終極自我認同。
擁有真實策略的組織,就像是一棵樹一樣
為了讓這個概念更具象,我們可以把一個擁有真實策略的組織,比喻成一棵茁壯成長的大樹:
策略的生態脈絡:樹與環境的共生
因此,「通靈力」與「覺知力」的實踐,是串起組織整個生態系,由內而外、由外而內的不斷循環,也就是樹與土地、土壤、陽光、空氣、雨水的互動。
真實策略是有脈絡地正向互動。不真實策略則是脫離脈絡,就像是脫離樹、土壤、土地、陽光、空氣、雨水,憑空出現的策略,這使得策略脫離真相而軟弱無力。
類型一:機會主義(有環境,無自我)
類型二:閉門造車(有自我,無環境)
當一個策略實現了全層次校準,它會自然展現出四種關鍵特質:
那麼,這四個深刻的特質——凝聚性、吸引性、可持續性與適應性——究竟從何而來?它們並非獨立存在,而是組織精熟了內在修練過程後,自然湧現的結果。我們可以透過 U 型理論的三個核心概念——關注力 (Attention)、意圖 (Intention) 與 能動性 (Agency)——來理解其生成的動態過程。
1. 開放的關注力 (Open Attention) → 孕育「適應性」的土壤
真實策略始於將 關注力 從「下載過去的經驗」轉向「對當下現實的開放」。
2. 清晰的意圖 (Clear Intention) → 驅動「凝聚性」、「吸引性」與「可持續性」的核心
當組織在開放的關注力中沉澱,便會觸及與最高未來可能性連結的點。在這裡,一個清晰、深刻的 意圖 將會結晶成形。
3. 有效的能動性 (Effective Agency) → 實現「適應性」的行動
在清晰意圖的指引下,組織將意圖轉化為現實世界的行動,這就是能動性的展現。
總結來說,這四個特質是一個連貫的生命過程:開放的關注力 具備 適應性 的基礎;這份連結沉澱出 清晰的意圖,成為 凝聚性、吸引性 與 可持續性 的源頭;最終,我們透過 有效的能動性,在現實世界中活出我們的 適應性。
步驟一:掃描「環境」(Environment) - 通靈力的全面發揮
步驟二:回歸「自我」(Identity) - 覺知力的終極錨點
步驟三:檢驗「信念/價值」(Beliefs/Values) - 覺知力的價值篩網
步驟四:盤點「能力」(Capabilities) - 內外兼顧的誠實評估
步驟五:定義「行為」(Behaviors) - 策略的具體落地
總結來說,「策略的真實性」是 通靈力 與 覺知力 結合後的第一個、也是最重要的實踐成果。它要求組織的策略制定,必須從一個根本性的轉變開始:從向外追逐機會,轉為由內而外的自我實現。
我們透過 NLP 神經邏輯層次的框架,理解到一個真實的策略,是「自我」、「信念」、「能力」、「行為」與「環境」的全層次垂直校準。任何層次的失準,都會導致如「機會主義」或「閉門造車」等常見的反模式,使策略變得脆弱無力。
接著,我們定義了真實策略會湧現出的四個關鍵特質:凝聚性、吸引性、可持續性與適應性。而透過 U 型理論的視角,我們進一步洞察到這些特質並非孤立存在,而是組織在「開放的關注力」下感知世界,在沉澱後形成「清晰的意圖」,並最終以「有效的能動性」將意圖付諸行動的必然結果。
最終,我們提供了一套包含五個步驟的實踐框架,引導組織透過系統性的提問,完成從環境掃描到自我認同的全面校準。
一個真實的策略,最終將成為組織的「第二層皮膚」,它是有機的、有生命力的,能吸引對的人,並在持續變動的世界中,為組織提供一個穩固的內在錨點與清晰的前進方向。